今天 15:26

学生教务管理系统--开发感言

李晓潭

全栈开发

(3)

(0)

收藏

   

征程与反思: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项目总结

当最后一段代码提交,数据库连接成功,登录界面优雅地呈现在浏览器中时,我们知道,为期数周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之旅,终于抵达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。这个过程,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实践,更是一次对团队协作、个人成长和项目管理能力的全面考验。回首这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时光,心中感慨万千。

一、 团队合作:在碰撞中融合,在协作中成长

任何有一定复杂度的项目都绝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,我们团队也不例外。在开发初期,我们便遇到了典型的“整合难题”。

1. 技术栈的统一之战:
团队成员的技术背景和偏好各不相同。有人熟悉Spring Boot,有人对Vue 3情有独钟,而在数据库设计上,是严格遵守范式还是为了性能适当冗余,大家也各执己见。记得在项目启动会上,我们为是采用传统Session还是JWT进行认证争论了近一个小时。最终,我们通过查阅技术文档、对比优劣,并基于项目“前后端分离、无状态扩展”的需求,才共同决定采用JWT方案。这次争论让我明白,技术选型没有绝对的对错,只有是否最适合当前的项目目标和团队情况。

2. 接口联调的“暗礁”:
前后端分离开发,接口联调是必经的“痛”。我们虽然提前用Swagger定义了API文档,但真正联调时,才发现“魔鬼在细节中”。字段名一个字母的大小写不一致(classId vs classid)、日期时间格式不明确、枚举值定义歧义等问题层出不穷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前端期望的布尔值是true/false,而后端数据库用的是bit类型,返回了1/0,导致前端状态显示全部错乱。这次经历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:接口文档必须是“活”的,任何细微的变更都必须及时同步,并且前后端需要共同遵守一份权威的数据契约。

3. Git协作的智慧:
初期,我们因为Git分支管理混乱而吃过亏。有人直接在main分支上开发新功能,有人提交的代码注释不清,导致功能冲突和Bug追溯困难。后来,我们强制推行了Git Flow工作流:feature分支开发新功能,develop分支集成测试,release分支发布,hotfix分支修复紧急Bug。配合清晰的Commit Message,整个开发过程变得井然有序。这让我深刻认识到,规范的工具使用流程是团队高效协作的基石。

二、 个人成长: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

这次项目,是我个人技术能力和工程思维的一次“成人礼”。

1. 系统化思维的建立:
以前学习编程,多是解决零散、孤立的问题。而这次,从需求分析→概要设计→详细设计→编码→测试的完整流程,让我真正理解了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。撰写详细设计文档的过程,尤其锻炼人。它强迫我必须在编码前,就想清楚每一个接口的入参、出参、异常,每一个数据库查询的索引,每一个业务逻辑的分支。这种“谋定而后动”的思维方式,极大地减少了后期返工,代码质量也显著提高。我认识到,好的代码不是写出来的,是设计出来的

2. 问题解决能力的淬炼:
开发过程中,我负责的是核心的“排课冲突检测”和“随机组卷”模块。在实现排课冲突时,最初的SQL查询逻辑有误,导致检测不准确。通过反复调试,在MySQL Workbench中手动执行了数十条测试用例,才最终定位到是时间范围比较的逻辑边界问题。而在实现随机组卷时,ORDER BY RAND()在测试数据量一大时,性能急剧下降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查阅了大量资料,最终采用了“先计算总数,再随机偏移量”的优化方案。这个过程让我明白,遇到问题不可怕,可怕的是没有系统性地定位和解决问题的耐心与方法

3. 全栈视野的初步形成:
虽然我主要负责后端开发,但由于参与了前后端联调,我不得不去了解前端的路由、状态管理,甚至是一些基本的CSS知识。这让我摆脱了“只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”的思维局限,开始从用户交互、数据流动的整体视角来思考功能实现。这种全栈视野,让我在设计API时,能更多地考虑前端使用的便利性,促进了团队协作的顺畅。

三、 项目复盘:亮点、不足与真实感悟

项目的优点:

  1. 架构清晰,易于维护: 严格遵循分层架构,代码结构清晰,Controller、Service、Mapper各司其职,极大地降低了后续维护和功能扩展的成本。

  2. 业务逻辑覆盖全面: 系统完整地实现了从学生入学、班级管理、教学排课到成绩评定、财务缴费的核心业务流程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闭环。

  3. 注重用户体验: 在前端设计了清晰的导航和操作反馈,在后端对异常进行了统一处理,并返回友好的错误信息,提升了系统的易用性。

项目的不足与遗憾:

  1. 初始数据库设计的局限性: 由于采用了三张独立的用户表(manager, teacher, student),导致在实现统一的权限管理和用户信息维护时,代码存在一定的冗余。如果能在一开始就设计统一的sys_user表,系统会更加优雅。

  2. 性能优化尚有空间: 虽然对核心查询添加了索引,但在大数据量下,一些复杂查询(如多表关联的统计报表)响应依然较慢。未能引入更高级的缓存策略或读写分离。

  3. 测试覆盖度不足: 由于时间紧张,我们主要进行了接口的功能测试,单元测试的覆盖率和自动化程度都不高,这为项目的长期稳定性埋下了一定的隐患。

最真实的感受:
在答辩现场,当我们将一个可以实际运行、界面美观、功能完整的系统展示给老师和同学时,那种从0到1创造出一个实体的成就感,是任何一门课程考试取得高分都无法比拟的。它真切地告诉我:我学到了,我做到了。

然而,这个过程绝非一帆风顺。有多少个夜晚,我们为了一个诡异的Bug调试到深夜;有多少次讨论,我们因为意见不合而争得面红耳赤。但正是这些挑战,让最终的成功显得如此甘甜。我深刻地体会到,软件开发是一个不断权衡、不断妥协、不断迭代的艺术。没有完美的设计,只有在当前约束下的最佳选择。

四、 致谢与展望

感谢团队每一位成员的辛勤付出与智慧碰撞,感谢指导老师在关键时刻的指点迷津。这个项目不仅是我简历上的一个亮点,更是我技术生涯中一块坚实的基石。它让我从一个“知道”理论知识的学生,向一个“能做到”的准工程师迈出了关键一步。

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完成,不是一个终点,而是一个新的起点。我将带着这次项目中收获的经验、教训和感悟,在技术的道路上继续深耕,迎接下一个更大的挑战。

 


0条评论

点击登录参与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