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引言
在 Java 技术体系里,垃圾收集器(Garbage Collection,GC)与内存分配策略是自动内存管理的核心支撑。深入探究其原理与机制,对优化程序内存性能、规避内存泄漏与溢出等问题意义重大,是理解 Java 运行时环境的关键环节
二、GC 基础与核心问题
(一)GC 概念溯源
垃圾收集技术并非 Java 首创,早在 1960 年,Lisp 语言已应用内存动态分配与垃圾收集。GC 需解决三个核心问题:
识别待回收内存:确定哪些对象已 “死亡”,即无被使用可能。
抉择回收时机:依据内存使用状况,选择合适时机触发回收。
选定回收方式:不同垃圾收集器采用各异的回收算法与实现逻辑 。
(二)对象存活判定算法
1. 引用计数算法
原理为给对象绑定引用计数器,引用建立时计数器加 1,引用失效时减 1,计数器为 0 则判定对象可回收。但存在循环引用缺陷,如代码所示:
public class ReferenceCountingGC { public Object instance = null;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_1MB = 1024 * 1024; private byte[] bigSize = new byte[2 * _1MB]; public static void testGC() { ReferenceCountingGC objA = new ReferenceCountingGC(); ReferenceCountingGC objB = new ReferenceCountingGC(); objA.instance = objB; objB.instance = objA; objA = null; objB = null; System.gc(); } }
objA 与 objB相互引用,虽无实际访问路径,但引用计数不为 0,算法无法回收,故主流 Java 虚拟机弃用该算法。
2. 可达性分析算法
主流商用语言(如 Java、C#)采用的对象存活判定算法。以 “GC Roots” 为起始节点集,依据引用关系遍历搜索,无引用链连接的对象判定为可回收。Java 中,GC Roots 涵盖:
虚拟机栈本地变量表引用对象,如方法内参数、局部变量。
方法区静态属性与常量引用对象,像类的静态变量、字符串常量池引用。
本地方法栈 JNI(Native 方法)引用对象。
虚拟机内部核心引用,包括 Class 对象、常驻异常对象(如 NullPointerException )等 。
三、引用分类及特性(JDK 1.2+)
JDK 1.2 拓展引用概念,按强度分为四类,各有独特内存管理行为:
(一)强引用
程序中最常见,如 Object obj = new Object() 。只要引用有效,对象不会被回收,是对象强存活的保障,支撑程序基本对象引用逻辑。
(二)软引用
用于描述非必需但仍具使用价值的对象,内存不足即将抛出溢出异常前,会触发软引用对象回收。通过 SoftReference 实现,代码示例:
SoftReference<Object> softRef = new SoftReference<>(new Object()); Object obj = softRef.get();
适用于缓存场景,内存紧张时释放非必需对象,平衡内存使用与功能需求。
(三)弱引用
强度弱于软引用,垃圾收集时,无论内存是否充足,弱引用关联对象都会被回收。借助 WeakReference
实现:
WeakReference<Object> weakRef = new WeakReference<>(new Object()); Object obj = weakRef.get();
常用于弱关联对象管理,如观察者模式中临时关联,避免因对象弱引用导致内存无法释放。
(四)虚引用
又称幽灵 / 幻影引用,不影响对象生命周期,也无法通过其获取对象,主要用于接收对象回收系统通知,由 PhantomReference 实现。是内存回收事件监听的特殊手段,可在对象回收时执行特定资源清理等操作 。
四、对象回收流程与机制
对象经可达性分析判定为不可达后,需历经两次标记才会被回收:
(一)首次标记与筛选
对象无 GC Roots 引用链时,触发首次标记。随后筛选是否需执行 finalize() 方法,未重写该方法或方法已执行过的对象,直接判定为可回收。
(二)二次标记与挽救
需执行 finalize() 的对象,被移入F - Queue队列,由 Finalizer 线程执行该方法。若对象在 finalize() 中重新建立引用链(如关联到类变量 ),二次标记时会被移出回收队列;否则,执行回收。但 finalize() 存在运行代价高、不确定性大、无法保证调用顺序等问题,推荐以 try - finally 替代,示例代码展现对象自我拯救过程:
public class FinalizeEscapeGC { public static FinalizeEscapeGC SAVE_HOOK = null; public void isAlive() { System.out.println("yes, i am still alive :)"); } @Override protected void finalize() throws Throwable { super.finalize(); System.out.println("finalize method executed!"); FinalizeEscapeGC.SAVE_HOOK = this; }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throws Throwable { // 首次拯救逻辑 SAVE_HOOK = new FinalizeEscapeGC(); SAVE_HOOK = null; System.gc(); Thread.sleep(500); if (SAVE_HOOK != null) { SAVE_HOOK.isAlive(); } else { System.out.println("no, i am dead :("); } // 二次拯救(失败,因 finalize 仅执行一次) SAVE_HOOK = null; System.gc(); Thread.sleep(500); if (SAVE_HOOK != null) { SAVE_HOOK.isAlive(); } else { System.out.println("no, i am dead :("); } } }
五、方法区的回收机制
方法区(如 HotSpot 的元空间 / 永久代 )常被误解为无垃圾收集,实则不然,其回收聚焦以下两部分:
(一)常量池回收
若常量池中的常量(如字符串 )无对象引用,且虚拟机无其他引用,可被回收。如字符串 “java” ,若系统无对应引用,内存回收时可能被清理,优化常量池内存占用。
(二)无用类回收
判定类为 “无用” 需满足三个条件:
类及派生子类无实例,Java 堆中不存在该类相关实例。
加载该类的类加载器被回收,此条件在自定义类加载器场景中较难满足,需精心设计。
该类对应的 java.lang.Class 对象无引用,无法通过反射访问类方法。
Java 虚拟机允许回收满足条件的类,但非强制。在反射、动态代理等场景,需虚拟机具备类型卸载能力,可通过 -verbose:class、-XX:+TraceClassLoading、-XX:+TraceClassUnLoading(部分需 FastDebug 版支持 )查看类加载 / 卸载信息,保障方法区内存健康。
六、结论
Java 垃圾收集器与内存分配策略,构建起自动内存管理的核心体系。从对象存活判定的算法演进,到引用分类的精细管控,再到对象回收流程的严谨执行与方法区回收的特殊处理,共同保障程序内存高效利用。深入理解该体系,是优化程序性能、解决内存问题的关键。后续将进一步探究具体垃圾收集器(如 Serial、G1 等 )的实现与内存分配策略细节,持续深化 Java 内存管理研究,为 Java 开发者筑牢技术根基,助力打造更高效、稳定的Java应用 。
0条评论
点击登录参与评论